close

 

許多父母深受「孩子講不聽」所苦,

教養過程經常怒火中燒與力不從心,

我也不例外。

 

曾探詢許多資源與方法,

也進行了教養諮詢、遊戲治療...

仍常陷入「父子騎驢」的窘境;

體制內、體制外的學習環境也都嘗試過,

最後發現解鈴還須繫鈴人,

只要不願意釜底抽薪改變自己,

親子問題依然無盡循環。

 

許多親子衝突事件的表象看起來都很瑣碎,

但抽絲剝繭會發現與父母內在最底層的恐懼相關。

像是講不聽、欺負手足、我行我素、愛哭、脾氣差...

這些事件都有父母親「在意的」及「難以忍受的」某個深層意涵。

 

例如,看見孩子欺負手足,父母親感到憤怒並責罰孩子。

我們期許孩子立即擁有「溫良恭儉讓」的好特質;

我們擔心孩子不夠善良;

我們不願看見孩子顯現自私與作惡;

我們時時糾正孩子的錯誤,才能顯現親職角色的成果。

然而,這些恐懼與糾錯的心念,

也代表著未能真正接納孩子、自我與人性。

當我們自己無法全然活在愛裡要如何教育孩子「愛」手足呢?

當孩子尚未擁有愛自己的能力,又奢言去愛其他人呢?

 

身為父母,

我們有義務引導孩子向善向好,

但用「立即改正行為」的教訓方法,

我們都經歷過成效不彰,甚至兩敗俱傷。

而許多專家都告訴我們,

陪伴小孩看見自己的內在情緒,比較能深層轉變。

在不傷害手足安全的前提下,

陪伴孩子說出那個當下他的心情與想法,

接納他當下的負面感受,

再引導他選用其他方式表達情緒。

 

但談何容易呢?

我們在事件發生的第一秒,

就被孩子勾動情緒了,自己瞬間就爆炸了!

又如何陪伴與引導孩子梳理情緒呢?

 

看來最關鍵的是,

第一秒能否靜下心觀察自己與孩子的情緒。

不是嗎?

 

教養孩子的關鍵第一秒

 

如果在關鍵時刻能發現情緒來自於:

不樂見自己與小孩還沒做到「好樣子」、

害怕孩子不夠好、

擔心教養出錯、

不希望自己還不是個好媽媽、

不想再看到孩子還在火山爆發、

不希望先生還在無關痛癢...

 

如此一來,

是不是較能看清衝突事件背後的癥結?

與其揚湯止沸,釜底抽薪是不是更有效些?

 

若再進一步自我覺察,甚至還會發現:

為什麼生活中有一大堆不如「我」預期的事?

為什麼孩子與先生總需要由「我」來校正、導正?

他們採納「我」的意見才能有最好的結果?

如果「我」是家中最好的領導者,又為什麼家庭經常有爭執?

 

先生與親人長輩的意見都是錯的嗎?

如果他們是無知的,那「我」的人生有活得比他們更高明自在嗎?

為什麼「我」常需要使喚豬隊友打理小孩的事?

那為什麼豬隊友不太敢指正我教育失敗?

究竟是誰總高高在上呢?

 

小孩發展的各種問題,

到底是老天待「我」不公,送來叛逆的孩子,

還是「我」不容許「我的」孩子生命有任何問題?

另外,

專家的教養理念是他們個人經驗,

但真的不適用於「我」嗎?

還是我一直沒好好停下來檢視練習?

而初學練習就奢望要立即見效嗎?

 

唯有一次次照看自己的心、捫心自問,

才能發現「自我」有多麼執著與高傲,

也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深陷在家庭困擾中。

 

當開始認識自己高傲的一面,

承認自己的盲點與挫敗,

放下自己永遠要走對路、得到好結果、導正每件事...

我生命的水杯突然空出來了,

開始能裝進世界要帶給我的東西了!

 

我才發現,

我這一生就是來學習的,

不是來討得某個成果的。

孩子跟先生是來幫助我學習的,

不是來成就我擁有一個完美家庭的。

 

當漸漸領悟自己的生命劇本,開始有了新的認同:

我不完美,有很多缺點;

我的孩子也不完美,有各種狀況;

我的原生家庭有各種辛酸、現在的家庭有各種磨合;

學校、社區、國家社會與世界也都不完美,有無窮樣態。

 

畢竟,

如果全都是完美的、圓滿了,

我就沒有必要存在這裡了;

不完美才讓我有機會在這裡學習、成長與茁壯。

可見,

不完美的情境反而是宇宙完美的安排

 

想轉換心念體認宇宙美好的安排嗎?

想終止「孩子講不聽」的負面循環嗎?

想在親子衝突的「關鍵第一秒」就按下「暫停鍵」嗎?

 

試試每天找個時段靜下來陪伴自己吧!

 

當日常養成平靜的習慣,

爭執事件的第一秒也難以雞飛狗跳了,

不是嗎?

 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S+ 的頭像
S+

讓生命成為禮物

S+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